財經組
[綜合報導]
1/17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23年經濟數據,全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2%,年初中國制訂的全年增長目標是5%左右。不過,同期公布的人口數據顯示,中國人口在去年進一步擴大至減少208萬人。
2023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中國前總理李克強最後一次作政府工作報告,定下了5%左右的GDP增速目標。該目標是1994年中國開始設置經濟增長目標以來最低的數字。不過在新冠疫情爆發的第一年即2020年,中國沒有設置GDP增長目標,最終當年中國經濟增速為2.2%。
當時媒體和分析師認為,考慮到2022年中國僅實現3%的經濟增長,而2023年的經濟增長目標是在去年較低基數上計算,該目標較為保守。
「在中國改變防疫政策之時,市場對中國經濟過於樂觀了。」經濟學人智庫(EIU)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蘇月向BBC中文表示,市場預期中國會出現其他主要經濟體的快速、「V型」復蘇。然而這種反彈型的復蘇並沒有出現,每個季度的數據都在在5%的目標上下波動,最終全年中國實現5.2%的增長,超過了5%的目標。
穆迪分析(Moody』s Analytics)向BBC中文表示,儘管中國經濟實現了5%左右的增長目標,但過去一年並不盡如人意。在擺脫疫情限制的第一年,本以為家庭和企業會彌補失去的時間,開展大量經濟活動。然而得到的卻是家庭信心動搖和企業擔憂的一年。事實上,中國在整個2023年的掙扎在最後一個季度的GDP數據中得到了體現;經濟增長並不理想,整個經濟的復蘇也不均衡。
穆迪分析認為,從年中開始的零敲碎打的支持措施對扭轉局面幾乎毫無作用。顯然,中國經濟需要額外的刺激。對家庭的直接支持可能是撬開人們錢包所需的撬棍,但近年來決策者一直不看好這一點。相反,寬鬆貨幣政策和為基礎設施、能源和製造業項目發行新債看起來更有可能。
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在17日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5.2%的增速不僅高於全球3%左右的預計增速,而且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對世界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是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增速目標也受到「低基數效應」的影響——2022年中國處在疫情及封城之中全年增速3%,顯著低於疫情前的增速,2023年是以2022年GDP為基數計算,因此使實際增長值比看起來偏高。
17日的發佈會上還公布中國人口最新數據,全國人口為14.1億人,全年出生人口902萬人比2022年少54萬人,死亡人口1110萬人比2022年多69萬,人口減少208萬人。
17日再次發佈了青年就業數據——全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2%,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去年8月,中國國家統計局宣佈停止發佈16-24歲人群失業率。此前中國的青年失業率持續處於較高水平,且逐月攀升,1—6月各月分別為17.3%、18.1%、19.6%、20.4%、20.8%和21.3%。自4月開始就超過2022年7月的19.9%,屢創2018年有統計以來的新高。
相比之下,美國2023年6月的青年失業率為7.5%,歐盟為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