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國防部直接控股「稀土」產業
《邱彰專欄》
喻青
上週末,我們在一位朋友家共慶「獨立節」的家宴上,談到了川普關稅、中美貿易,也涉及了「稀土博弈」。
大家在聊天中認同了以下這個觀點:神州的「稀土」掌控,不在於礦藏優勢,甚至不完全是技術優勢。神州之所以能夠壟斷全球70%產量的龍頭地位,從很大程度上說,確實是一種「制度優勢」:資本主義制度下無法實現的一種「環境」與「戰略」對決的必然結果!
西方國家,從體制上就很難做到「不息」一切「代駕」!離開前,有位朋友跟我說:你說的情況基本上是對的。我就是搞這個的!但是美國想要擺脫神州,很難!因為重建產業鏈,至少要5年!以後有機會我們可以繼續再聊這個主題!
剛上班路上聽到一個新聞:美國一家70年歷史的稀土礦場,獲得了美國國防部的注資,欲重振美國獨立自主的稀土供應鏈!股票頓時上漲了50%!今天是周五,剛好辦公室也不忙。乾脆再發一篇文章,算是上週聊天的繼續……!
稀土,是一組由17種金屬元素組成的戰略資源。因其在高科技、國防和新能源領域的不可替代性,被譽為「現代工業的維生素」。然而,全球稀土供應鏈高度依賴中國,皆因神州在稀土精煉技術上的絕對優勢,尤其體現在提煉過程對環境成本的承受能力。
近年來,中美貿易摩擦加劇,中國對稀土出口的管製成為反制美國關稅和晶片技術限制的重要手段。迫使美國不得不透過政策支持和投資,試圖重建本土稀土供應鏈,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稀土管制:精準打擊與戰略反制2025年4月4日,中國商務部與海關總署聯合發佈公告,對釤(Sm)、钆(Gd)、铽(Tb)、鏑(Dy)、镥(Lu)、鈧(Sc)和釔(Y)等七類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涵蓋「輕稀土」(釤)和「中重稀土」(其餘六種)。
這項舉措是對美國川普政府新一輪關稅和晶片技術限制的直接回應。稀土價格隨之飆升,數週內上漲約三倍,凸顯了中國在全球稀土市場的主導地位。稀土分為「輕稀土」和中重稀土兩大類。 「輕稀土」(如釤、鈰、鑭)儲量相對豐富,應用廣泛,主要用於玻璃、陶瓷和催化劑等領域。 “
中重稀土」(如鏑、铽)因儲量稀少、提煉難度大,價格昂貴,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太、國防軍工和新能源車等領域。例如,「鈧」可顯著提升鋁合金的強度與輕量化特性,是製造F-35戰鬥機和高效能飛機的關鍵材料。中國的強度精準材料。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數據,2020年至2023年間,美國70%的稀土化合物和金屬依賴中國進口,而「重稀土」的加工幾乎完全依賴中國。中國稀土產業的霸主地位源自於其技術優勢和對環境成本的承受能力。稀土精煉過程產生大量廢水和粉塵,環境污染問題嚴重。中國的「北輕南重」分佈格局——「輕稀土」集中於內蒙古包頭等地,「重稀土」主要分佈於江西、福建、廣東等南方省份——依托完善的產業鏈和較低的環境監管成本,形成了全球近70%的稀土產量。 2024年,中國稀土產量達27萬噸,佔全球總產量的69.2%。
中國也透過「南北稀土集團」整合了85%的開採指標,進一步強化了定價權。這次出口管制不僅是對美國關稅的報復,也反映了中國對稀土戰略價值的重新檢視。自2010年中日釣魚島爭端後,中國已多次收緊稀土出口政策。
如今,面對美國的技術封鎖,中國將稀土作為“殺手鐧”,透過出口許可證制度精準控制稀土流向,迫使美國在供應鏈安全上面臨抉擇:要麼妥協談判,要麼加速本土產業鏈建設。為因應中國稀土出口管制帶來的供應鏈危機,美國政府近年來加快了本國稀土產業鏈的重建步伐,核心舉措是:「從礦場到磁體」(Mine-to-Magnet)計畫。美國國防部透過《國防生產法》提供資金支持,試圖在2027年前滿足國防需求。其中,MP Materials成了美國稀土戰略的核心支柱。
國會議員 Materials(山道材料公司)是一家70多年歷史的老牌稀土礦場,經營著美國唯一的稀土礦:加州的「山道材料」(Mountain Pass)。
該礦擁有高品位稀土資源,稀土含量超7%。美國國防部曾於2022年向其投資了3,500萬美元,用於建造「重稀土」加工設施。剛剛,2025年7月,國防部進一步宣布:已斥資4億美元收購了“山道材料”的“優先股”,並成為其最大股東(持股約15%)。
此舉不僅為「山道材料」提供了強力的資金支持,國防部還承諾未來10年中,將以不低於$110/公斤的「保護價格」向其採購釹镨氧化物(NdPr),並全額採購其新建磁體工廠的產量。山道材料的業務拓展,主要集中在俄亥俄州的新建磁鐵工廠(代號10X)。預計2028年投產,年產1萬噸稀土磁體,足以滿足美國國防及部分商業需求。
該計畫也獲得了摩根大通和高盛10億美元的融資,標誌著美國在稀土磁鐵生產領域的重大突破。然而,MP Materials目前仍面臨挑戰:其精煉能力主要集中於輕稀土,重稀土加工仍需依賴中國,2024年仍有三分之二的稀土精礦被運送到中國去加工。此外,「山道材料」礦場2024年產量為4.5萬噸(淨含量),較去年同期成長8.17%,但精煉產量僅1,300噸,且以輕稀土為主,難以滿足重稀土需求。稀土之爭是中美戰略博弈的縮影。
中國憑藉技術與成本優勢,牢牢掌控全球稀土供應鏈。美國試圖透過政策和資本投入打破這項壟斷。中國的出口管制精準打擊了美國的關鍵產業,但也刺激了美國本土供應鏈的加速發展。稀土領域的競爭不僅是技術與資源的較量,更是環境、成本與策略意志的綜合賽局。中美雙方需在這領域尋求平衡,既避免供應鏈中斷的惡果,也為全球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保留合作的空間。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