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融入城市脈絡,ART TAICHUNG 2025 圓滿落幕
【記者張玉泰/台中報導】
為期三天的 ART TAICHUNG 2025 台中藝術博覽會於 7 月 6 日圓滿落幕。本屆展會共匯集62 家畫廊、11 家海外參展單位,海外展商創歷屆新高,吸引眾多產業界與青年藏家參與,在城市與藝術的交會中,呈現台中藝博市場新貌。
建築業與青年藏家成亮點,展現台中藝文市場轉變,今年藝術市場顯現兩大明顯轉變,一是建築與室內設計產業買家比例顯著提升。在主辦單位精心策劃的「藝術 × 建築」貴賓活動帶動下,企業開發商、建築師與設計師進場尋找可與空間對話的創作,特別關注雕塑、裝置與具公共性尺度的藝術品。多數參展畫廊反映,這類客群進場即帶有明確需求,交易活絡而快速,顯示藝術不僅是收藏品,更成為空間整合與形象塑造的一環。
其次,30–40 歲的年輕專業藏家明顯增長,這些新藏家多專業工作者,上班日工作繁忙,週末則走進展場尋找與自己品味契合的藝術作品。他們對生活質感與文化體驗有高度興趣,也展現出獨立、果斷的收藏風格。此波新世代收藏群體常在短時間內於多家畫廊完成購藏,顯示出一股新型態的藝術消費趨勢;也因此,如何為這群客群設計友善而靈活的金融配套,如與銀行服務整合刷卡服務,提供累積里程與付款配置,已成未來藝博會與畫廊需共同思考的下一步升級重點。
人脈交織的藝文場域:從講座到社交,串連城市與觀眾的多重維度,觀眾結構方面亦展現出地方特色與人脈張力,台中向來「重人情」,畫廊邀約加上藏家間的互動,形成跨區域的藝術社交網絡。北、竹、苗地區的藏家群體彼此呼朋引伴,共同走進展場,讓台中藝博不僅是藝術品交易的平台,也成為區域文化與人脈交流的重要場域。今年展會更邀請逢甲大學副校長黎淑婷教授,以〈建築環境與藝術的共生關係──探索空間、美學與城市靈魂的交織〉為題發表演講,吸引了大批來自建築、設計產業的專業觀眾到場交流。
藝術講座作為藝術博覽會中知識與觀點的核心活動,一直以來皆是推動藝術對話與深化觀眾參與的重要橋梁,也因此年年吸引許多具備實質收藏力與跨界影響力的觀眾參與,進一步擴大台中藝博的文化場域能量。
社交氛圍與文化共振亦是本屆台中藝博的一大特色。開幕夜派對 - 光影流徑與勤美術館聯手舉辦,場面熱絡,成為台中藝文社群的重要聚會時刻。來自海外的畫廊帶來精緻獨特的藝術風格,獲得高度評價,也吸引旅居台灣的國際藏家現場購藏,反映出台中藝博對多元品味的高度包容與國際市場的潛力。今年的藝術講座活動同樣精彩,臺中市立美術館館長賴依欣以「新世代的美術館」為題,分享即將於年底開館的綠美圖建築與策展理念,吸引大量在地藝文愛好者參與。她指出:「美術館是城市的視窗,用美術館創造城市的新視野」,綠美圖將以開放空間、生活感建築與國際策展,打造一座與市民共學、共感、共構的美術館。這場講座不僅為即將啟用的臺中綠美圖預熱,也進一步深化了台中藝博與城市文化未來之間的對話與想像。

從藝博出發,連結城市的文化未來,ART TAICHUNG 2025 不僅開啟觀眾及藏家對藝術如何與城市生活共生的想像,也回應了新世代的市場節奏與品味選擇,展現出藝術如何在產業系統與人文社交中擴張其影響力。從建築業者針對空間配置所想像的需求,到新世代藏家對藝術品風格與畫廊市場機制的具體期待,皆指出藝術市場正朝向更立體、多元、貼近生活的方向演進。畫廊協會也將持續深化與在地收藏及文化社群的跨界連結,推動藝術產業與空間及日常生活的更多可能性,讓藝術真正成為城市文化運作的一部分,並引領一種可感知、可參與、可共構的未來生活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