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醫藥大學洪明奇T-Star團隊研究成果刊登國際頂尖期刊《Science》揭示STING激動劑臨床提出解方
【記者張玉泰/台中報導】
台灣在地科研團隊癌症研究成果登上國際頂尖期刊《Science科學雜誌》!由中國醫藥大學洪明奇院士帶領的國科會T-Star攻頂計劃研究團隊發表重大研究成果,揭示人類腫瘤對STING激動劑(STING agonists)反應不佳的關鍵分子機制,並提出具臨床潛力的解決方案;此研究發現不僅釐清了多項國際臨床試驗失敗的原因,更為癌症免疫治療開啟全新方向,彰顯台灣在癌症免疫治療與分子機制研究上的創新實力與科研深度。
國科會T-Star「台灣癌症尖端研究中心」攻頂計畫3-2癌症研究團隊,總主持人洪明奇院士是世界級癌症基因科學家,帶領來自中央研究院、台灣大學等10個癌症學研機構(Taiwan Cancer Dream Team,TCDT)整合研發能量,共同為加速解決人類癌症重大疾病,帶來幸福健康的未來共同努力;此次台灣在地科研團隊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Science科學雜誌》的研究成果,論文名稱:「MTAP deficiency confers resistance to cytosolic nucleic acid sensing and STING agonists」,展現出台灣在癌症免疫治療、分子機制解析與藥物轉譯研究等核心領域的競爭優勢,不僅強化了台灣在全球癌症研究版圖中的地位,也為推動我國生醫科技發展與國際合作奠定重要里程碑。
免疫治療革命與STING激動劑的挑戰
中國醫藥大學洪明奇院士介紹,免疫檢查點阻斷療法(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ICB)榮獲2018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徹底革新了癌症治療的格局。然而,這項療法的效果受到「冷腫瘤」與「熱腫瘤」差異的限制,僅有熱腫瘤能對ICB產生良好反應,而冷腫瘤多半無效。
近年來,STING激動劑被視為最具潛力的藥物之一,可望將冷腫瘤轉化為對免疫治療更敏感的熱腫瘤,進而提升整體治療效果。目前全球已有超過三十家生技與製藥公司積極投入STING激動劑研發,希望藉由活化STING分子,喚醒腫瘤微環境中的免疫反應。據估計,相關市場的年產值可達28億美元以上。
然而,儘管STING激動劑在動物腫瘤模型中展現良好療效,但至少已有三項人體臨床試驗相繼失敗。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人類腫瘤對 STING激動劑的反應率遠低於預期,而導致動物模型與人類腫瘤在 STING激動劑反應上出現顯著差異的分子機制,至今仍未明朗,成為癌症免疫治療領域的重要挑戰。
揭示MTAP缺失關鍵機制並提出臨床解方
洪明奇院士領導的T-Star團隊在本研究中指出,人類腫瘤中常見的MTAP基因缺失,可能是導致動物模型與人類腫瘤對STING激動劑反應差異的關鍵原因之一。這項發現揭示了多項臨床試驗未能成功的分子根源,並為未來藥物開發提供重要線索。
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一種已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的藥物DFMO,若與STING激動劑合併使用,能有效扭轉MTAP缺失所造成的低反應性,顯著提升STING激動劑的抗腫瘤效果。這一策略不僅具有臨床可行性,也展現出提升癌症免疫治療的新潛力。
研究突破與台灣科研能量展現
本研究以創新技術揭示STING激動劑在人體臨床試驗中受限的分子機制,突破了現有對癌症免疫治療的理解。這項成果不僅是癌症免疫學的一項重大進展,也為「冷腫瘤轉化為熱腫瘤」的藥物開發開啟全新方向,對臨床應用與產業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本研究由洪明奇院士帶領T-Star團隊,最主要的研究成員是許榮茂助理教授、還有陳崇宇博士後研究員及鄭維中教授,以及國際合作伙伴劉春曉助理教授。這項研究成果充分展現我國科研團隊在癌症免疫治療與轉譯醫學領域的深厚能量,並象徵台灣在國際生醫研究的競爭力與貢獻。
國際期刊《Science科學雜誌》論文網址::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l4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