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訪太平洋抹香鯨 東部海域鯨豚聲紋 躍上世界
拜訪太平洋抹香鯨 東部海域鯨豚聲紋 躍上世界
記者張玉泰/台北報導】
花蓮縣福爾摩沙協會今(2025 年 11 月 23 日)於台北公布「拜訪太平洋抹香鯨 π 計畫」三年成果。協會理事長,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表示,三年多前成立花蓮縣福爾摩沙協會,就是期待透過更多的海上觀察、監測,將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動物─抹香鯨,做更多的研究與探詢。這是第一次將過去累積的成果,透過記者會的形式呈現,過往兩年曾經將觀測的紀錄以書籍的方式出版,今天透過記者會,更擴大公民科學的影響力。這是台灣極少見、由民間自主推動完成的長期海洋監測計畫,讓世界首次看見花蓮對深海鯨豚所做的科學努力,更為守護海洋、復育鯨豚的工作打下更結實的基礎。
三年 89 航次、超過 407 小時的追蹤與紀錄,守護屬於台灣的太平洋鯨豚家園「拜訪太平洋抹香鯨 π 計畫」是福爾摩沙協會與多羅滿賞鯨、海幫手志工團隊合作,自2023 年起持續在花蓮外海執行海洋聲音與影像觀測,累計完成 89 趟航次,航行時數達 442小時。三年來,共目擊 207 次鯨豚,涵蓋 16 種鯨豚物種,其中抹香鯨目擊率從首年的 11.4%持續攀升至 30.77%,彰顯花蓮東部海域是該物種重要的覓食與活動區域。
計畫主持人、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指出,這三年的航次不是為了蒐集數字,而是為了重建島嶼與太平洋的關係。他說:「π 計畫的目的,是讓這座島重新記起自己是一座海島──聽見海的聲音,看見海的生命,也找回面向太平洋的姿態。」打造東亞鯨豚聲音資料庫,公民科學躍上國際舞台,海洋聲學訊號處理專家溫在昇博士分享,本計畫最大亮點之一,在於鯨豚聲學資料的蒐集與共享,福爾摩沙協會共錄製 359 筆水下原始錄音,篩選後產生 269 筆可用音檔,當中 126筆是抹香鯨聲音紀錄。這批資料整合成「ASACTER Database(台灣東部海域鯨豚聲紋資料庫)」,成為台灣唯一以東部黑潮海域為核心的公開民間聲學資料庫。部分資料已發布於國際科學資料平台 Figshare,供全球研究者使用,並於 PHENMA 2025 國際會議上由溫在昇博士分享,首次將台灣東部海域鯨豚聲學推向國際研究舞台。
溫在昇強調,蒐集聲音的起源雖然源於好奇,但研究卻不能馬虎,此計畫不仰賴昂貴儀器,而是以賞鯨船拖曳錄音設備,結合地方船隊與公民科學家共同監測,是台灣少見且具代表性的民間海洋調查模式,若能擴大這樣的公民科學模式,結合賞鯨產業的發展,更可為台灣在太平洋空間的鯨豚聲音探詢打下良好的基礎,並透過發表與國際連結,創造更多守護鯨豚的能量。
企業永續接棒 資金挹注確保科學研究不斷鏈福爾摩沙協會同時宣布,本計畫獲得南法香頌(Senteur d’OC)的 ESG 支持。計畫主持人之一的藍振峰老師表示:「長期的海洋監測需要穩定的資金支持。我們很高興看到南法香頌這樣深耕台灣市場、推廣天然永續理念的企業,能挺身而出,以企業公民的責任長期挹注民間的科學計畫。」南法香頌負責人許原睿強調:「永續不應該只是一個詞彙,而是一種選擇和長期承諾。我們希望能發揮拋磚引玉的效果,號召更多企業共同響應,確保東部海域的鯨豚監測工作能夠持續不間斷。」品牌承諾將透過更多天然永續的產品(例如馬賽皂、精油浴鹽等)的推廣捐款,長期回饋台灣海洋保育。
福爾摩沙協會表示,這樣的合作象徵海洋保育從研究端延伸至產業端,證明永續不是口號,而是可以彼此支持、共同完成的長期行動。協會呼籲,未來也歡迎更多理念相同的企業夥伴加入,以穩定的支持,將台灣的海洋聲音完整留存。
從海聲中聆聽海洋的呼吸,福爾摩沙協會繼續守護太平洋福爾摩沙協會強調,海幫手志工的廣泛參與是研究長期成功的關鍵,志工們的熱情與專業,在全台各地共同蒐集海洋數據,不僅深化了社群對海洋保育的認識,也持續為政府及學術機構提供可靠、科學的生態監測資料,更期待台灣、國際社會,能夠看見這樣的聲音資料庫,在公民科學的基礎上,推進海洋生態維繫,支撐台灣海洋生態保護政策的制定與推動。
未來,福爾摩沙協會將持續擴大海洋鯨豚生態研究的深度與範圍,與合作夥伴多羅滿賞鯨與海幫手志工攜手出海,期望透過科學數據與公眾教育,促進更多人關注海洋保育,攜手守護臺灣珍貴的海洋生態資源。更邀請無論是企業夥伴、志工朋友,一起加入這項計畫,持續完整記錄花蓮的海洋聲音,讓世界看見台灣,讓台灣重新面向太平洋,推動海洋生態保育與公眾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