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論:烏克蘭戰爭改變台灣戰略思考
國際組
號稱世界第二軍事強國的俄羅斯在烏克蘭踢到鐵板,而這場發生在歐洲的戰爭也令地球另一端的台灣,加速改變應對中國武力威脅的戰略思考。
《德國之聲中文網》報導,近年來台灣已經將多年來的大部隊作戰策略改為更貼近美國建議的營級為單位的作戰方式,同時也按照美方的建議發展所謂的“不對稱戰力”。
在中國崛起之後,台灣實在也沒有能力用硬碰硬的方式防衛台灣,從台灣這幾年陸續公開的自力發展武器來看,也是認清了現實,其中搭載十多枚對艦或者對空導彈、號稱“航母殺手”的塔江級巡邏艦可謂思考轉向的的代表。
一方面台灣縮短了役男服役的時間、提高體能要求、增加志願役兵員比例,目的就是為了符合現代科技專業作戰的要求,但是也令作戰人員的賬面人數大幅度地減少。
原本不少人對這種現象感到憂心忡忡,但是烏克蘭戰爭的“大衛擊殺歌利亞”的以小搏大,給台灣的啟示是沒必要繼續大部隊思維、目前軍事改革的方向經由烏克蘭戰爭證實是可行的。
以往受限於美國不公開的底缐,台灣自行發展的導彈的航程僅是比海峽中缐多一點,也就是最多兩百多公裡,不過美國方面似乎放寬了對台灣發展武器的限制;這幾年雖然台灣軍方不承認,但是一直有消息說多種導彈已經發展出增程型,甚至傳出已經發展出射程可達北上廣深的導彈。
而美國也同意出售即將在烏克蘭戰場現身、射程達300公裡的HIMARS海瑪斯火箭發射系統,顯示在美國眼中,台灣應該以威懾武力為第一優先,不能等到解放軍渡過台灣海峽,需要達到台灣2021年國防報告中“拒敵於彼岸”第一階段的目標
烏克蘭戰爭中,海王星導彈擊沉俄國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巡洋艦的經驗,也讓台灣思考海軍大型水面艦艇是否適合防衛台灣,這些大型水面艦艇很可能在第一波攻擊中就被擊沉,在“不對稱作戰”中扮演的角色有限。
一樣的,解放軍雖然擁有海上優勢,但是面對台灣佈置在陸海空的反艦導彈,在台灣海峽狹窄、不利大規模海上軍事行動的海域,反而是守勢一方的台灣可能比較佔上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