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陸組
[綜合報導]
中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3月5日上午在北京開幕,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任內最後一份政府工作報告(圖)。
縱觀報告和預算案,三個數字引人關注:GDP增速目標5%,考慮到中國已經放開疫情管控,經濟開始反彈,路透社評價該目標「謙遜」,軍費增長7.2%,大幅超過GDP增速目標,小幅超過去年的7.1%;赤字率3%,超過去年的2.8%,而去年中國在防疫上開支不菲,今年預計會用更多財政資金刺激經濟增長。
GDP增長目標近30年最低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指出,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
5%的增速是1994年中國開始設置經濟增長目標以來最低的數字。不過在新冠疫情爆發的第一年即2020年,中國沒有設置GDP增長目標,最終當年中國經濟增速為2.2%。
考慮到2022年中國僅實現3%的經濟增長,而2023年的經濟增長目標是在去年較低基數上計算。因此有觀點認為,該目標較為保守。
李克強在他十年的總理生涯中,多次談過就業和增速的關係。在2013年11月的一次講話中,李克強表示,關注GDP,其實關注的是就業。過去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會拉動100萬人就業,這幾年產業結構調整,尤其是服務業發展後,目前GDP增長1個百分點,能夠拉動130萬、甚至150萬人就業。反覆測算後認為要保證新增就業1000萬人,需要7.2%的經濟增長。
他當時說,「之所以要穩增長,說到底就是為了保就業」。這句話在隨後十年在政府和經濟界被引用。
十年過去了,中國當前保就業的壓力更大,按照今年的經濟增長和新增就業目標,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需要拉動240萬新增就業。
軍費增7.2%
3月5日上午,中國財政部在全國人大會議上提交政府預算草案供審議。預算案中披露,今年軍費預算為1萬553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2%。
從2019到2022年,中國軍費預算的增幅分別是7.5%、6.6%、6.8%、7.1%;同期的GDP增幅為6%、2.2%、8.1%、3%。軍費增速雖受疫情影響,但波動幅度沒有GDP增速那麼大。
預算報告顯示,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安排27.51萬億元。由此測算,軍費在財政預算中佔比為5.6%左右。
赤字率3%
長期以來,中國極少把財政赤字率設定在高於3%的水平,因此市場有約定俗成的「赤字率不破3」的說法。
疫情來襲後,2020年中國大幅擴大赤字到3.7%,突破了常規,這意味著政府財政承擔更多負債,用以應對疫情。2021年下降到3.1%,2022年進一步下調至2.8%左右。
這意味著,中國赤字水平,從疫情的特殊時期回歸,但還處在疫情前赤字率的最高水平。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提到赤字率時還表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
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到給予「穩增長」最高優先級,並要"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的說法,市場期待今年會有更大規模刺激經濟復蘇。
此後,12月14日中國公布了《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稱,必須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不斷釋放內需潛力,充分發揮內需拉動作用。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再提「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他並未提具體著力哪些行業來促進內需。不過去年底的中共中央經濟會議通稿中點名三個行業: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
雖然擺出姿態要大力刺激經濟復蘇,但李克強還是不忘提自己非常在意的不顧後果的刺激。他表示,「中共中央把年度主要預期目標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把握,加強區間調控、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精凖調控,既果斷加大力度,又不搞『大水漫灌』、透支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