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克蘭調查:俄羅斯軍工仍見台灣產品從中國流入
政治組
[綜合報導]
一項烏克蘭調查指出,來自台灣的工具機、微電子產品、化學品、半導體及微電子產品生產工具等,在烏克蘭戰爭於2022年2月爆發後,仍流入俄羅斯軍工業,管道包括俄羅斯直接及途經第三地進口。
根據這份檢視、已流通於烏克蘭官方的調查報告,對烏克蘭展開全面侵略後,俄羅斯經濟快速軍事化,但礙於國內廠商無法滿足軍工業急速擴張的需求、以及西方國家持續緊縮出口管制並擴大制裁,俄羅斯不得不另尋管道取得所需產品和技術。
台灣能提供品質和價格皆具足夠競爭力的商品,且出口管制和制裁措施的執行與調查力道相對寬鬆,因此成了俄羅斯軍工業進口商和海內外供應商的主要下手目標之一。
烏克蘭的調查引用國際貿易、各國海關數據以及公開資料指出,儘管台灣與俄羅斯之間的雙邊貿易額在烏克蘭戰爭爆發後呈下滑趨勢,透過第三地,俄羅斯仍能持續取得台灣企業貨品。這些第三地涵蓋中國、香港、土耳其等。
根據調查報告,俄羅斯經由第三地進口的台灣企業貨品總額在2022年從不到8億5000萬美元增長至約17億5000萬美元,年成長2倍;在2023年,金額更進一步增長至約18億5000萬美元。
報告針對幾個俄羅斯軍工業主要需求項目,統計俄羅斯在不同時期直接和間接進口的台灣企業貨品總額。以金屬加工工具機和電腦數值控制(CNC)加工中心為例,2019至2021年的進口總額(含間接進口)為近3億3200萬美元;2022年至2024年5月,金額增長至4億2700萬美元。
在積體電路(HS 8542)和印刷電路板(HS 8534)方面,2020至2021年的進口總額(含間接進口)為3億4100萬餘美元;2022至2023年,金額達近6億900萬美元。
此外,半導體生產設備(HS 8486)在2020至2021年的進口總額(含間接進口)為200萬美元;2022至2023年為478萬美元。
根據報告,有台灣企業貨品流入的主要俄羅斯軍工大廠包括卡拉什尼柯夫(Kalashnikov)集團、隸屬俄羅斯技術國家集團(Rostec)的多家工廠、製造米格(MiG-)和蘇愷(Su-)戰鬥機的聯合航空製造公司(UAC),以及戰術飛彈集團(KTRV)。這些企業透過具多年經驗、熟悉俄羅斯軍工業生態的進口商取得台灣企業產品。
像波羅的海工業公司(BPK)、Promoil這類大型供應商,則自供應台灣品牌工具機賺取數以億計美元。調查顯示,即便是遭歐美制裁的俄羅斯企業,仍能透過錯縱複雜的手法和供應網,成功規避制裁和出口管制。
常見現象包括在俄羅斯國內外另起爐灶成立新公司、以「民用」掩護「軍用」、利用位於中國和香港等未加入國際制裁的國家地區業者取得所需貨品,以及將台灣商品重新包裝為「俄羅斯製造」。
這項調查由烏克蘭智庫「國防改革中心」(Centre for Defence Reforms, CDR)執行。相關報告英文版預計近期提交烏克蘭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主要夥伴參考。報告並附上中國、台灣、土耳其等地相關業者清單,以及業者之間的關係與貨品流向圖。
在烏克蘭國防部情報總局(GUR)一項公開資料庫中,針對俄羅斯武器系統內所含零組件、以及用於武器生產的設備工具,若在下拉式選單選擇「台灣」,可找到一系列關於產品、製造商、應用項目等的資訊。
丹尼柳克強調,台灣不是唯一參與國際制裁、產品卻仍流入俄羅斯的國家。然而,或許是考量中國對台灣的安全威脅,西方國家往往對台灣企業採取相對「寬容」的態度。
不過,丹尼柳克提到,當可用於滿足軍需的產品是途經中國、香港流入俄羅斯,包括經由台灣業者在中、港設立的據點,或是透過位於中、港的合作夥伴,台灣也有必要思考,這是否可能升高台灣面臨的安全風險。
至於為何俄羅斯業者需要將台灣商品重新包裝為「俄羅斯製造」,丹尼柳克說,主要原因有二:俄羅斯法規對本國軍工企業使用外國產品設限;以及掩飾受管制貨品的跨國供應鏈。
丹尼柳克指出,台灣業者不見得都是明知故犯違反台灣出口管制或制裁規範,但有鑑於俄羅斯軍工業複雜的供應網和制裁規避手段、以及持續浮現的國際制裁新議題和新資訊,台灣需要更強健的跨國交流合作,並透過有力的調查分析,確保政策目標落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