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烽火船說-水下文化資產特展」高雄場首站盛大開展
【記者張玉泰/報導】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與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於今(11)日攜手推出的「烽火船說-水下文化資產特展」,是繼「藏水覓趣」與「潛行探索臺灣」兩大廣受好評的特展後,再度精心呈現的全新展覽。此次展覽在展示內容與互動設計上全面優化,將歷史過往與現代科技的創新融合,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覺和感官體驗,邀請觀眾踏上沉浸式的歷史探索之旅。

展覽以戰爭歷史為主題,帶領觀眾深入了解臺灣海戰歷程以及與其相關之沉船遺址。觀眾進入模擬防空洞的入口,彷彿穿越時空,透過精采的展覽內容,逐步揭開歷史的神秘面紗,進而深刻感受到水下文化資產深厚的背景底蘊。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副局長林尚瑛表示,我國《水下文化資產法》於2015年公布施行,今年正好十周年,透過本次展覽生動有趣的呈現方式,觀眾得以了解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有關單位,近年來共同合作累積的調查研究成果。

展覽內容分為四大主題區域,首先是「臺灣海洋戰爭史」,本區以創新的互動投影技術呈現自明清時期至二戰的臺灣重大海戰歷史事件,重現金門料羅灣、安平、澎湖、基隆、淡水、臺中與高雄等地的戰役現場,讓觀眾在踩踏特製地圖的同時,親身體驗戰爭的火光與硝煙。
隨後進入「臺灣沉船故事」展區,其沉浸式多媒體劇場「烽火船說:海空對決」是本展覽最吸引目光的亮點。劇場重現1944年二戰期間,澎湖馬公港周遭船艦遭空襲沉沒的歷史情境,藉由劇情、視覺效果與現代技術的完美結合,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受戰爭的無情與瞬息萬變,對比現今遺留下來的靜謐水下遺址,呈現明顯強烈的對比張力。

接著,透過「烽火記憶-戰爭沉船文物」展區展示的8處列冊沉船遺址、15件珍貴之真品出水遺物,以及3D列印仿真文物,觀眾可深入了解我國重要沉船及出水遺物的故事。此外,特別設置船舶積木組裝區,讓民眾親手體驗古帆船與現代戰艦的設計差異,並學習水下考古的方法與過程,增進對水下文化資產保護的認識。
最後,「守護與永續」展區設計多款互動遊戲,如「潛水考古大挑戰」與「文物修復師」,旨在向觀眾傳遞水下文物保護的意識,現場並設有拍照留影區、水下文資知識補給站,以及水下無人載具展示等互動設施,為親子家庭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與娛樂體驗,讓每一位參與者在寓教於樂的過程中,對水下文化資產的保護與永續發展有了更深的理解。

本次展覽不僅帶來視覺與感官的震撼,更是一場深刻的歷史反思之旅,期待每位觀眾都能在歷史與現代科技的交織中,感受出水遺物承載的歷史記憶,並理解水下文化資產保存維護的重要價值。
「烽火船說-水下文化資產特展」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官網:https://www.boch.gov.tw/
展覽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11月30日9:00-17:00(週一休館)
展覽地點: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第五特展廳(地下一樓)(高雄市三民區九如一路720號)